1)一百五十二 挤兑啊!挤兑!_游戏民国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1925年4月,刚刚从一场内战加革命的浩劫中熬出头的古老中国,突然发现又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几乎在一夜之间就降临了。

  挤兑风潮就要开始了。

  不是中国通商银行一家,而是几乎所有的银行现在都面临着挤兑风潮。之所以是几乎,那是因为还有几家例外,比如两广福建的那些南洋资本和广东资本的银行就没有挤兑,现在他们早就推行了法币,早就没有发钞权了,自然也没有人来找他们兑现。张老将的东三省官银号也不在此列,作为战争的胜利者,他们印出来的钞票暂时还保持的信誉,没有成为一张废纸。此外刚刚开张的苏维埃银行所发行的纸币也没有兑现的危机,因为这种纸币是最先进的“纸本位”,根本就不能兑现。

  挤兑首先在燕京、天津两地爆发。呃,不是罗耀国的阴谋。他的命令刚刚传到燕京,市面上的商号,店铺就开始拒收大部分银行的钞票了。

  这场危机的始作俑者有两位,一是已经垮塌的曹锟、吴佩孚的直系北洋政斧。二是在南中国割据自雄并且在强制推行法币的国民党当局。

  长期以来中国的银行业都和北洋政斧在玩一种以钞票换公债的游戏。说得简单一些,就是银行用印刷出来的纸币,换取北洋政斧印刷出来的公债。呵呵,真是多此一举,北洋政斧自己印点钞票自己花不行吗?何必绕过圈子呢?

  那是因为当时各行都有发钞权,而且他们的信誉好像比政斧还要高一些,老百姓们对政斧印出来的钞票不怎么认帐,对商办银行倒反而信任一些。于是,这个公债换钞票的把戏就开始上演了。当然,玩这套把戏的主要是北洋一系官僚资本所控制的银行,比如交通银行、中国通商银行、汇中银行、燕京通商银行、北四行等等。

  曹锟和吴佩孚的政斧就是依靠这种方式从银行筹到军费,支持他们的战争,如果他们打赢了,统一了中国,这些银行手中的债券或许还能有个保障。不过很可惜,这回战无不胜的吴佩孚栽了,于是燕京、天津的大批金融机构也要跟着一起吃倒帐。

  不过,公债坏账只是这次挤兑风潮的一个发源地,如果没有另一个发源地国民党的法币政策的话,他们大概是能挺过这一次危机的。毕竟,这些花花绿绿的纸印得都挺精美,上面的数字据说也是能换到现大洋的。此外,这些钞票还是当时中国经济活动中必不可少的润滑剂,没有它们的流通,整个贸易和流通会变成什么样子是不可想象的。除非有一种新的比它们更有力的纸币出现来替代它们的作用,比如法币。这个在历史上臭名昭著的家伙现在的信誉看上去还不错。这个时空的国民党地盘挺大,而且还有读力关税区和横征暴敛的各种税收做后盾

  请收藏:https://m.bqgam.com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